行銷線上/金字塔思維 顧客溝通利器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花了五分鐘向客戶或主管解釋背景,他們卻在最後一句才明白你要表達的重點?甚至有時候,對方沒等你講完就做了自己的判斷;或者,你講完了他們還是聽不懂你要表達的重點。
在快節奏的商業環境裡,說話的順序,往往比內容本身更影響結果。金字塔原理(Minto Pyramid Principle)是專業顧問都在用的邏輯工具,能應用在日常的客戶對話、跨部門協作、甚至簡訊與Email溝通中。
我也將此運用於幫助客戶成功人員與客戶經理部門同仁,讓說的每一句話都更有方向、更有效率。
金字塔原理由Barbara Minto在 1970年代提出。當時她是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首位女性顧問,負責培訓新顧問如何在短時間內向高階決策者匯報。
她觀察到一個現象:內容再有價值,如果開場沒有抓住重點,就會被聽眾「放空」忽略。
於是,她設計了一套結構化思考與表達的方式——先講結論,再用理由以及細節支撐,並將層層支撐的邏輯圖像化為金字塔形狀。
這方法後來成為麥肯錫顧問的溝通標準,也被全球許多企業視為內部溝通的黃金準則。
用最簡單的話說,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表達法,讓聽眾先得到結論(What),再理解為什麼(Why),最後才吸收如何做到(How)。
結構像金字塔一樣:頂層是核心結論;中層是主要理由;底層是事實、數據或案例。
為什麼它很重要?因為遵循了一個關鍵心理要素──人們更容易在知道方向之後,再去消化細節。
第一,它可以縮短決策時間。
當你先說「我們建議在第4季前升級到新方案」,客戶馬上知道要不要往下聽,而不是被一連串背景資訊淹沒。
第二,它降低資訊遺失風險。
即使會議被打斷,先給結論也能確保關鍵訊息送達。
第三,它促進跨部門合作。
工程或產品團隊沒有時間閱讀完整需求檔案,金字塔式的開場能讓他們立即抓到重點。
而且工作日常應用場景,時刻都能用,例如,在季度商業回顧時,可以這樣開場:「這季您的平台使用率提升了22%(結論),主要因為新功能A上線與培訓B(理由)。根據使用報告,本月活躍用戶從1,200增至1,460(細節)。」
在處理客訴時,可以這樣表達:「我們已恢復您的服務並補償三天額度(結論)。原因是第三方API異常(理由)。我們已加上監控與備援機制(細節)。」
在提出內部資源申請時,可以這樣說:「建議下季為高價值客戶增加兩場進階培訓(結論),因為這群客戶的留存率與擴充潛力最高(理由)。去年類似專案 ROI達180%(細節)。」
以下四步驟教你如何養成金字塔思維:
一、開口前先問自己:「對方最想聽到的結論是什麼?」
二、限制理由數量,每層理由控制在三到四個,方便記憶。
三、同層內容保持一致,不要把「原因」和「解決方案」混在同一層。
四、演練短版,用30秒說出結論與理由,確保能在任何情境下快速傳達。
金字塔原理不是要你像機器人背稿,而是幫助你在複雜情況中保持清晰,即使在最忙碌、壓力最大的時候,也能確保訊息不會走散。
下次你要回覆客戶或準備會議時,不妨試試這個公式:結論 → 理由 → 細節。
記住,第一句話,就要讓對方知道你希望他做什麼或是知道什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