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台版CBAM 國際通行證
台版CBAM預計於2026年正式啟動,這對台灣企業而言,不再只是環保政策的一環,而是一項攸關出口競爭力、營運成本與國際市場存續的制度轉變。尤其對於水泥、鋼鐵等高碳產業而言,未來產品若無法證明其碳排透明與合理,可能將無法順利出口至歐盟等導入碳邊境機制的地區。
面對這場制度性的浪潮,企業不能再抱持觀望態度,而應積極調整營運策略與數據基礎建設。
首先,CBAM並非單純的繳費機制,而是要求企業精確揭露產品的碳足跡,並依此負擔相對應的碳成本。這意味著企業須具備從原物料、能源使用、製程、到運輸等完整的碳排放資料盤查能力。過去以生產效率為優先的管理模式,將被迫轉向碳效率為導向的營運邏輯。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門檻高、資料取得難、計算方法複雜,對尚未建立碳盤查基礎的企業將是一大挑戰。
除了內部數據管理的提升外,企業還須面對供應鏈碳排控管的壓力。未來不僅自己要盤查碳排,還須追溯上游原物料與外包製程的碳排數據。這對於仰賴多層級供應商的製造業尤為嚴峻,若缺乏與供應商協作管理碳排的能力,將難以建立一套可信任、可追溯的碳資料鏈。這不僅影響 CBAM合規性,更直接衝擊與國際買主間的信任與交易關係。
企業同時也須意識到,碳數據不再只是環保報告中的附註,而將成為國際市場的通行證。許多國際品牌與買主已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碳足跡,並將其作為採購決策依據之一。
未來碳效率低的產品將逐步被市場淘汰,而無法出具碳報告的廠商也將從供應鏈中被剔除。換言之,碳透明就是品牌競爭力的基本門檻。
面對這些挑戰,企業不應等政策上路才匆促應對,而應趁現在開始進行轉型準備。建議從代表性產品開始導入碳足跡盤查工具,建立碳排計算的邏輯與流程。透過顧問協助或使用SaaS平台導入,能有效降低初期建置成本,並提升管理效率。同時也應整合既有的能源、環安衛、ESG資訊系統,建立跨部門共享與即時稽核的數據架構,讓碳資料的管理走向標準化與制度化。
對中小企業而言,雖然導入門檻較高,但現在正值制度醞釀初期,反而是最佳的低風險學習階段。建議可透過參與試行申報計畫、加入產業聯盟共享平台,或申請政府提供的碳盤查補助,逐步建立能力。這些作法不但能提早熟悉制度邏輯,也有助於在未來大規模推行時,降低適應成本與出錯風險。
總結來說,CBAM是一項結合環境治理與貿易規則的政策創新,它所帶來的壓力不只來自政府,更來自市場與國際趨勢。如果企業將其視為一項強制性的負擔,只會被動地接受限制;但若能從中看見數據力、透明度與碳效率的戰略價值,則能藉此提升國際競爭力,甚至主導綠色供應鏈的話語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