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眭澔平挑戰聖母峰「昏迷60小時」險喪命 旅行社緊急發聲

北市街頭暴揍陳沂…打手交保失聯遭通緝 「藏鏡人」仍待查

高學歷真的有用?雖非成功入門票 卻是「選擇權」保障

財富縮水不敢消費 百貨業績急凍

關稅戰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民眾消費縮手已成為百貨精品業者要面對的問題。記者林俊良/攝影
關稅戰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民眾消費縮手已成為百貨精品業者要面對的問題。記者林俊良/攝影

關稅戰陰影揮之不去、股災導致民眾財富縮水,加上台幣升值提高民眾出國的誘因,種種因素讓國內的消費市場出現急凍的情況,包括百貨、汽機車等銷售出現明顯衰退,民眾不敢消費,已成為業者在第二季要面對的大難關。

由於去年的高基期因素,加上國人出國潮仍在高峰,百貨業今年面對的環境本就相對艱困,而在美國總統川普四月宣布對等關稅後引發股災,對消費市場立即造成衝擊,包括新光三越、遠百、遠東SOGO與微風都表示,今年四月「相當辛苦」。

根據經濟部公布的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數據,今年三月百貨營業額較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一、汽機車業則衰退百分之四點六;到了四月衰退幅度進一步擴大,百貨營業額年減百分之三,汽機車業則年減百分之五點二。而消費市場降溫也反映在稅收上,財政部統計,今年一到三月的營業稅收較去年同期減少四十三億元;貨物稅也減少卅三億元,其中又以車輛類減少卅一億元最多。

百貨業者指出,銷售表現較不理想是精品與化妝品這兩大過去扮演火車頭角色的業種,其中精品買氣下滑一定程度受到出國潮影響,不少民眾選擇出國旅遊時順便買精品,加上台幣匯率走升在匯率上有價差優勢,因此國內百貨的精品不如疫情時期的亮眼,也連帶影響整體業績。

遠百表示,今年營運原本就辛苦,第一季在春節銷售旺季加持下表現仍算尚可,但四月就相當辛苦。新光三越也說,受到美國關稅政策與股災的影響,衝擊民眾消費信心,最大的關鍵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讓民眾不太敢消費。

面對不佳的大環境,遠百總經理徐雪芳說,今年下半年的挑戰大,但沒有悲觀的權利,仍是要持續努力,也會透過多辦活動增加消費者上門消費的誘因。

不僅百貨業,汽機車銷售也不理想。今年四月車市掛牌僅約三萬兩千台,衰退百分之十一。和泰車表示,整體市場四月初時登錄台數穩定,但四月中旬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國內股市波動等經濟情勢影響,消費者購車趨為保守,整體登錄節奏趨緩,買氣較去年同期下滑。

也有汽車業者說,除了外在環境影響外,市場上也出現政府可能調降關稅、貨物稅的聲音,甚至經濟部對降稅都有正面態度,不少有意願買車的消費者都選擇等待降稅效應,希望可以買到便宜車的消費遞延現象,也是車市較冷的關鍵因素。

有零售業者表示,不管是關稅或是匯率,實際上對於內需市場的影響並不大,但過高的不確定性,會讓消費者希望多留點現金在口袋靜觀其變,才會有「不敢買、不想現在買」的狀況,若要激發出消費力,業者甚至是政府就要有很大的刺激力道才有可能。

百貨 消費

延伸閱讀

「不確定性無法靠人力跟上」面對川普關稅亂流 企業尋求AI幫忙

川普對歐盟喊話「不談了」…祭50%關稅 歐盟放話:準備好反制!

川普重申對歐盟關稅50%、不尋求達協議 財長:談判戰術

面對美國關稅問題 Volvo CEO:關稅成本由消費者承擔

相關新聞

房仲公會:四成六民眾認應放寬第七波信用管制

4月初關稅之亂重創全球經濟,台股更是在股匯夾殺下劇烈震盪,民心動盪,影響所及於各產業,房地產業更是一片慘澹。房仲公會全聯...

東遠碾米廠善用AI 智慧生產展現市場硬實力

清風掀起一波又一波稻浪,黃色儲米倉聳立田間,撐起這幅19世紀印象派畫面的東遠碾米工廠,藉AI(人工智慧)生產克服人口老化...

關稅戰「順勢退休」 桃園廠房銷售物件增

桃園工業廠辦交易熱絡,根據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統計,2024年桃園工業廠房及廠辦達331件,前三名交易熱區,冠軍為蘆竹區...

兼具機能與自然環境 信義房屋:華興重劃區成科技家庭購屋新寵

竹北房市在科技產業擴張帶動下,購屋需求持續升溫,其中「華興重劃區」近年逐漸成為科技家庭置產新寵。信義房屋專家指出,該區主...

創業之星選秀/日月光助攻新創永續經營

全球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持續以行動支持新創打造永續創業環境,偕同價值鏈串聯新創夥伴,讓永續發展的種子深耕茁壯,共創永...

北美線貨櫃海運爆調艙大戰 6月只接受訂艙不報價

美中關稅戰首階段休兵90天後,因北美的搶貨潮爆發,遠東到北美航線的貨櫃艙位全面吃緊,5月已經訂滿,6月只接受訂艙不報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