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借鏡瀨戶內藝術祭成功方程式
2025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幕的前兩天,由台日兩地創意人和藝術家組成的「台日共丸聯盟」發表了「台灣自己館」和「月亮上的台灣」等作品。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自201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已成為日本面向世界的文化外交旗艦計畫。而「台日共丸聯盟」在這個國際平台上的登場,象徵著民間文化力的崛起,也象徵著台灣的在地創造力,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被世界看見。
這一次,我不只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從大阪世博到瀨戶內藝術祭,參與的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島嶼與世界對話的儀式。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最大特點,是它不將藝術封存於美術館,而是讓藝術走入村落與海岸線。每一件作品,都與當地居民、地景、歷史產生交集。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說:「我們不辦展覽,我們只是讓地方自己說話。」
而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只是藝術,更是公共性與社會性的展現。這場藝術祭有三大影響力:推動地方創生、強化國家品牌,以及盤活觀光與在地經濟。
藝術祭源於1990年代福武總一郎與安藤忠雄在直島的文化實驗。當初只是地中美術館與幾件建築作品,後來由北川富朗策展,擴展至整個海域,涵蓋12座島嶼與二座港口,形成一個藝術與地方創生共構的文化網絡。
2025年,這場藝術祭邁入第六屆,除了承襲過往「藝術介入土地」的理念,也開始更多強調國際共創、青年返鄉、數位與永續議題,形成一個面向未來的實驗場。
這不只是一場展覽,而是一個「地方成為未來場域」的總體設計實踐。瀨戶內海的日文原名「Setouchi(せとうち)」意為「瀨戶的內側」,象徵著一個多島、多聲、溫潤而包容的海域。這片海,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一個精神框架與行動平台。從「創意、公益、生意」三者結合來看,它的運作極具智慧與平衡感:
首先是創意,每件作品源自地方記憶與在地工藝,讓創意根植土地。其次在公益方面, 社區參與、居民共創,讓藝術與生活連結成共好機制。第三為生意,透過旅遊、文創、文化資產轉化,建立可持續經濟模式。
為了讓這場經驗成為可供台灣參照的模式,我歸納出一套「Setouchi方程式」,每一字母都代表一個策略要點:
S-Story,敘事本位:從地方語言、記憶、傳說中策展,轉化為作品與品牌。
E-Ecosystem,生態系統:藝術家、居民、企業、政府共創的長期合作平台。
T-Tourism,策展觀光:用參與式旅遊與學習型策展吸引高質量旅人。
O-Ownership,在地所有權:居民參與、共享成果,地方變成行動主體。
U-Uniqueness,獨特性設計:每島每村皆獨立策展,不複製、強調不可替代性。
C-Continuity,長期持續性:不以一次活動為終點,而是制度性再生。
H-Humanity,人文核心:尊重土地、老人、記憶與勞動者,以情感為本。
I-Internationalism,國際連結:小島即世界舞台,透過策展與共創擴展文化外交。
瀨戶內藝術祭啟動了「島嶼重新思考自身價值的可能性」。台灣擁有更多的島嶼、更高的文化密度與活力,無論是澎湖、馬祖、小琉球,還是山城、原民部落,都是未來可能的「台灣Setouchi」。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