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普亭抵阿拉斯加 雙邊會聚焦俄烏停火

印度祭出27億美元ECMS計畫 KPMG籲台商把握先機

KPMG印度所企業與國際稅務會計師Nitika Mehta(圖左)、間接稅與投資優惠會計師Nikit Popli近日來台與企業分享印度市場。業者提供
KPMG印度所企業與國際稅務會計師Nitika Mehta(圖左)、間接稅與投資優惠會計師Nikit Popli近日來台與企業分享印度市場。業者提供

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整,印度憑藉龐大且年輕的人口、充滿活力的科技勞動力與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正快速崛起為製造與投資的新熱點。KPMG印度所企業與國際稅務會計師Nitika Mehta、間接稅與投資優惠會計師Nikit Popli近日來台,與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副營運長丁傳倫、執行副總廖月波,針對有意進軍印度的台灣企業進行一對一交流,解析投資關鍵、產業政策與獎勵措施。

KPMG指出,在數位轉型推動下,電子業已成為全球交易量最高、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2022年全球電子業產值達4.3兆美元,其中製成品約佔2.5兆美元、零組件約佔1.8兆美元。印度電子產業近年成長強勁,從2017財政年度的480億美元躍升至2023財政年度的1,550億美元,幾乎翻倍,成為全球電子製造與消費的重要樞紐。

為加速製造業發展,印度政府推出多項政策,包括電子產品國家政策、生產連結獎勵計畫(PLI)、印度半導體任務計畫(ISM)、電子元件與半導體製造促進計畫(SPECS),並將於2025年再推出電子元件製造計劃(ECMS),被視為改變遊戲規則的重要里程碑。

ECMS將於2025年4月上路,總預算2,291.9億盧比(約27億美元),目標是吸引全球與印度本地電子元件製造投資,打造完整的元件生態系統。計畫鼓勵生產子組件、裸元件及特定元件(如鋰電池與PCB),並支援供應鏈與資本設備在地製造。獎勵期至2032年3月31日止,補助比例依營業額、資本支出與就業創造表現,介於25%至50%,且條件高度彈性,即便中間未達標,仍可於後續年度申請。

資格方面,ECMS不要求企業具備電子製造經驗,評估依整體製造業營收,而非限於電子系統設計與製造領域,並鼓勵國際合資與技術合作,加快建構全球競爭力。申請期為2025年5月1日至9月30日,特定情況可延長至2027年4月30日,採先到先得方式,建議台商及早提出申請。

另一重點政策—印度半導體任務計畫(ISM),2021年12月推出,預算達7,600億盧比(約90億美元),為晶圓廠、顯示器、零組件與晶片設計提供最高達專案成本50%的補助。雖然目前申請已截止,印度政府預計3至6個月內開啟新階段,台商可提早布局。

丁傳倫指出,印度法規與稅務制度相對複雜,但若在投資初期妥善規劃,並確保遵循當地法規,可有效降低風險。除中央政策外,各邦政府還提供資本補貼、營收補貼、GST補助與電費減免等地方獎勵,企業可結合運用,優化成本並搶占市場先機。

印度

延伸閱讀

「豎起中指」! 美國盟邦受夠川普關稅及支出要求 開始對F-35下手

15年騙8男!印度女老師靠這招得手百萬 「騙婚女王」戲劇性落網

中印關係逐漸回暖 從這兩事見端倪...川普關稅撮合的?

印度掀抵制美貨聲浪

相關新聞

蘋果攻機器人 鴻家軍振奮 桌上型、人形產品最快後年亮相

蘋果機器人布局催速,最快2027年推出首款桌上型機器人,後續可望還有人形機器人接棒,作為AI策略核心產品。業界預期,鴻海...

宏達電AI眼鏡出擊 預計9月開賣、售價15,600元起

宏達電(HTC)昨(14)日宣布推出首款AI智慧眼鏡「VIVE Eagle」,號稱100%台灣設計與製造,可通話、攝影、...

關稅不是最痛!電子五哥最怕的事 下半年會發生嗎?

在全球化與地緣經濟變局下,關稅已成「新常態」,然而真正讓這些業界領袖忌憚的,不是關稅。電子產業最害怕的,正是全球經濟大蕭條,終端需求大幅滑落,這遠比關稅來得致命。

晶片稅100%課到誰?半導體業者:台積沒事不代表其他廠沒事...台灣未來不會太樂觀

8月6日在白宮的記者會上,川普無預警宣布,晶片稅率將高達100%,「我們將對晶片與半導體施以非常巨大的關稅,但好消息是,像蘋果這樣承諾在美國蓋廠的公司,不會被收費。」

博通9成市占捍衛龍頭寶座!掌握AI交換器話語權 高調回擊輝達、AMD

博通憑九成市占率稱霸雲端資料中心交換器市場,面對輝達與超微(AMD)的強勢進擊,高調推出基於乙太網路的SUE架構,主打開放相容與低延遲性能,力守AI時代交換器主導權。

雲豹能源遭指養賴品妤 總經理致信員工穩軍心

雲豹能源在曾網羅民代出任董事長後及衍生民代砲火連番攻詰。近期更牽扯前董事長賴勁麟女兒,也是前立委賴品妤有所關聯的報導,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