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川普嚇壞!4月PMI未來展望暴跌23.1個百分點到疫情時低點

中經院今天發布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於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反覆,與中國大陸形成對峙,4月PMI指數中斷連續2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回跌5.3個百分點至48.9%,其中對未來半年展望指數暴跌23.1個百分點至36.0%,創2020年2月新冠疫情後最大跌幅。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大部分廠商被點關稅政策嚇到,不能說是極度悲觀,但都轉趨觀望。
4月未季調之台灣非製造業NMI已連續2個月擴張,惟指數回跌2.8個百分點至51.0%。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指數同步轉為緊縮,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驟跌19.7個百分點至29.1%,為2020年5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連賢明指出,非製造業53.8%掉到51%,可能也是股市動盪影響消費者信心。
中經院指出,PMI五項組成指標中,領先指標的新增訂單指數由2024年7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56.8%)驟跌9.3個百分點至47.5%。生產指數亦中斷連續2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大跌8.3個百分點至47.5%。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大跌並轉為緊縮,是本月台灣製造業PMI轉為緊縮的主因之一。
連賢明表示,前三個月有看到拉貨潮,反映的是川普政策前廠商先做準備,四月數據反映大部分廠商被關稅政策嚇到,不能說是極度悲觀,而是廠商變得比較保守觀望,要看90天後續如何做,廠商也要跟國外廠商溝通如何計算關稅,這些都是4月大跌因素。目前拉貨消如果是走航空,較不受影響,但走船的要45天時程,比較會有影響。
中經院強調,美國對等關稅的不確定性、中國大陸調整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以「流片地」作為晶片原產地),以及美國對中國大陸船隻收取額外港口費導致航班調整等因素,新增訂單轉為緊縮,但全體製造業卻連續第5個月回報供應商交貨時間上升,原物料價格指數亦連續第7個月上升。
六大產業中,電子暨光學產業新增訂單與生產擴張速度雖大幅趨緩,但指數仍停留在55%以上擴張速度。回報訂單與生產增加業者集中在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的白名單封測供應鏈,以及AI人工智慧等高階製程,其餘電子零組件業者多回報,與3月急單相比,4月客戶多呈現觀望態勢,並對關稅成本轉嫁方案仍未達成共識。
未來展望指數變化最大,4月中斷連續3個月擴張,指數驟跌23.1個百分點至36.0%,創2020年2月肺炎疫情(Covid-19)發生後最大跌幅。六大產業之未來展望指數皆滑落至20.0%~40.0%左右的緊縮速度。
經理人對未來景氣看法轉為緊縮,除了觀望態勢外,亦反應面對不確定性,暫緩接單與人力僱用,盤點供應鏈出口地與產能稼動率,皆為降低風險的因應策略,美國、中國大陸市場與政策動態將攸關第二季營運表現。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