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侯友宜世壯運賽首秀無緣晉級 奧運國手幫特訓:表現比訓練時好

中橫公路驚險翻車!72歲駕駛衝對向撞山壁 3人受傷送醫

校園手機管理預計9月上路 立委攜民團籲納入學生意見

教育部日前公布手機管理草案,規畫自9月新學期起實施手機集中管理,引發高中學生與教育團體質疑政策過於倉促,且未充分納入學生意見。圖/立委吳沛憶辦公室提供
教育部日前公布手機管理草案,規畫自9月新學期起實施手機集中管理,引發高中學生與教育團體質疑政策過於倉促,且未充分納入學生意見。圖/立委吳沛憶辦公室提供

教育部日前公布手機管理草案,規畫自9月新學期起實施手機集中管理,引發高中學生與教育團體質疑政策過於倉促,且未充分納入學生意見。對此,多名立法委員與學生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要落實校園民主,手機管理決策過程要納入學生意見,並要分級管理及因校制宜。

根據教育部擬定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修正草案」內容,行動載具定義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表等可連網設備。該草案採取原則性規範加上學校自訂細則方式,強調學生可攜帶行動載具到校,但原則上應集中管理,避免上課干擾與過度依賴,學校可依校情與學生發展階段訂定具體管理辦法。草案目前已上網預告,預告期至6月1日,教育部邀請各界提供意見。

立委吳沛憶說,手機管理政策的核心不僅是管制與否,而是程序正義與學生主體性問題。制度應遵守三項原則,包括預告並廣納意見、分級管理、納入學生參與等等。透過民主程序的充分討論,有助學生建立自律精神,教育部要守住傾聽學生的價值,不應將學生排除在政策對話之外。

立委蔡易餘表示,應依學生的教育階段採取不同規範。對國中小學生而言,正值身心發展與價值觀養成期,應給予較多引導與限制;但對於高中生,則應信任其自主管理能力,透過適度開放與引導,培養其數位素養與責任感。

立委黃捷表示,政策制定過程中,青年團體長期被排除,顯示目前諮詢機制仍有不足,此次草案雖已公告於公共政策網,短時間內湧入大量學生留言,反映學生高度關注,且留言內容多具有建設性。她建議教育部應同步辦理分區實體座談,廣納師生意見,避免政策上路後引發教學現場更多爭議。

立委陳培瑜則提醒,目前草案雖已提及分級管理及校內民主機制,仍需正視執行層面問題,如統一保管設備的安全性、損壞責任歸屬等。教育部不應將手機視為管制物品,而應透過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並防範過度沉迷。她也鼓勵學生於預告期間積極發聲,教育部與民意代表將共同審慎看待各界意見。

學生團體也提出具體訴求。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表示,雖肯定草案引入分級管理與學生參與精神,但目前草案部分條文定義模糊,恐導致學生與教師間誤解與衝突。校園決策過程中學生參與應具實質性,不應因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中人數較少而被忽視,應確保其意見具有決策影響力,真正落實兒少表意權。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楊姿潁則表示,草案納入分級與學生代表參與為正面發展,但仍應避免政策倒退。

高雄學生民主聯盟秘書長謝智弘表示,相較於過去網路謠言,這次草案內容更具彈性與規範,納入數位素養與學生意見等重點。但他也提醒,若無配套,恐淪為紙上民主,盼能促成尊重參與與教育本質的手機管理制度。

載具 素養 教育部

延伸閱讀

高雄檢調再查「雙罷劫」5志工、小編被約談

傳國民黨籍里長不挺罷吳沛憶 戴錫欽:會有考核列提名與否依據

影/同婚合法六周年 黃捷籲修人工生殖法強化性平教育

二階連署不如預期 黃國昌批吳沛憶淪執政黨打手「民眾看眼裡」

相關新聞

「我右眼看不到還有左眼」 視障生逆風而上獲總統教育獎

2025年總統教育獎今天公布名單,基隆市二信高中中度視障生王實修不向命運低頭,突破視力障礙的限制逆風而上,他就連10公分...

宣布停招!國教署要求繼續辦學 世界高中回應了

新竹市私立世界高中先前傳出在班親會宣布將於七月底停招,並私下進行在校133名學生的轉銜安置計畫引發議論。教育部國教署前派...

北士科鄰校超前部署推「AI專班」 北市將與輝達洽談企業參訪

輝達海外總部鎖定北士科,北市首創全國推動「AI專班」,士北科鄰近3校近年陸續成立,3年修習20學分AI相關課程,產官學研...

師生比高、校長也得四處籌錢 從南韓、越南看台灣菁英教育困境

以前台灣的教育成果傲視亞洲,豈知近年來,不僅韓國重點扶植20所科學高中,連越南的私立中學也全力發展教育...

放棄棒球夢打工養家 17歲高中生逆境奮發獲總統教育獎

嘉義縣新港藝術高中學生陳柏呈,從小父母離異,由年邁祖父母一手帶大,家境清寒卻始終不喊苦、不低頭,他國中時為了熱愛的棒球住...

基中弱勢生水桶陣苦讀獲總統教育獎 受助感恩回報鄉里

國立基高中基中數理班王辰瀚家庭貧困,家中漏水擺滿水桶陣也無礙他在餐桌上念書奮發向上,還在特殊選才同時考上台大與清大雙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