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手機管理預計9月上路 立委攜民團籲納入學生意見

教育部日前公布手機管理草案,規畫自9月新學期起實施手機集中管理,引發高中學生與教育團體質疑政策過於倉促,且未充分納入學生意見。對此,多名立法委員與學生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要落實校園民主,手機管理決策過程要納入學生意見,並要分級管理及因校制宜。
根據教育部擬定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修正草案」內容,行動載具定義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表等可連網設備。該草案採取原則性規範加上學校自訂細則方式,強調學生可攜帶行動載具到校,但原則上應集中管理,避免上課干擾與過度依賴,學校可依校情與學生發展階段訂定具體管理辦法。草案目前已上網預告,預告期至6月1日,教育部邀請各界提供意見。
立委吳沛憶說,手機管理政策的核心不僅是管制與否,而是程序正義與學生主體性問題。制度應遵守三項原則,包括預告並廣納意見、分級管理、納入學生參與等等。透過民主程序的充分討論,有助學生建立自律精神,教育部要守住傾聽學生的價值,不應將學生排除在政策對話之外。
立委蔡易餘表示,應依學生的教育階段採取不同規範。對國中小學生而言,正值身心發展與價值觀養成期,應給予較多引導與限制;但對於高中生,則應信任其自主管理能力,透過適度開放與引導,培養其數位素養與責任感。
立委黃捷表示,政策制定過程中,青年團體長期被排除,顯示目前諮詢機制仍有不足,此次草案雖已公告於公共政策網,短時間內湧入大量學生留言,反映學生高度關注,且留言內容多具有建設性。她建議教育部應同步辦理分區實體座談,廣納師生意見,避免政策上路後引發教學現場更多爭議。
立委陳培瑜則提醒,目前草案雖已提及分級管理及校內民主機制,仍需正視執行層面問題,如統一保管設備的安全性、損壞責任歸屬等。教育部不應將手機視為管制物品,而應透過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並防範過度沉迷。她也鼓勵學生於預告期間積極發聲,教育部與民意代表將共同審慎看待各界意見。
學生團體也提出具體訴求。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表示,雖肯定草案引入分級管理與學生參與精神,但目前草案部分條文定義模糊,恐導致學生與教師間誤解與衝突。校園決策過程中學生參與應具實質性,不應因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中人數較少而被忽視,應確保其意見具有決策影響力,真正落實兒少表意權。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楊姿潁則表示,草案納入分級與學生代表參與為正面發展,但仍應避免政策倒退。
高雄學生民主聯盟秘書長謝智弘表示,相較於過去網路謠言,這次草案內容更具彈性與規範,納入數位素養與學生意見等重點。但他也提醒,若無配套,恐淪為紙上民主,盼能促成尊重參與與教育本質的手機管理制度。
▪ 整理包/114年國中教育會考 5科完整試題與解答
▪ 輝達總部落腳北投士林!網揪1高中緊鄰北士科T17、T18 嗨喊:要起飛了
▪ 會考作文題目是「倉鼠圖+6詞語」 國文師解析:易取材但不易拿高分
▪ 快拜「文昌滴君」!繼玉米之神後又神準猜到1科題目 阿滴本人回應了
▪ 114會考/國中教育會考落幕 想拿A++各科可錯題數一次看
▪ 阿滴、HOOK成會考之神!社會科驚見這題組 考生膜拜:還好有看影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