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聚會爆紅 為什麼Z世代愛開「PPT派對」?

【編譯 田孟心】
投影片、自訂動畫、簡報插圖⋯⋯,老派的PowerPoint,正轉型成西方Z世代開派對的必需品。PPT究竟有什麼魔力走出辦公室,讓年輕一代的聚會笑到流淚?
PowerPoint這個聽起來古老的詞彙,正成為美國20多歲人群的潮流單品——但不是用於辦公室或教室,而是派對聚會中。
當大學四年級的奈爾(Krishna Nair)最近和她的朋友們被邀請參加一場晚間聚會時,每位客人都被要求帶一道菜,和一份PPT簡報。
原本奈爾對這個要求感到奇特,但轉念一想,既然都要準備餅乾,那麼把餅乾的細節做成PPT也不至於太麻煩。於是,她製作了一份15分鐘的簡報,關於帶到派對的每一種餅乾介紹。
到了現場,她發現每一位前來的朋友對簡報都非常用心,例如一位朋友介紹了亞莉安納格蘭德的歌曲,並為眾人挑選了適合他們的歌詞,其他人則分享了他們對各行業、領域、興趣的想法。
「這和我們以前做過的任何事都不一樣,」奈爾興奮地說,「我感覺自己被看見了!」
如今,Z世代青年正在舉辦這樣的「簡報派對」。事實上,這樣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被報導過,但浪潮卻在疫情間才真正流行起來,成為陌生人在網路上互動的一種方式。
疫情結束後,簡報聚會的趨勢卻未退燒,成為朋友、同事間聚會放鬆的一種面對面活動。
為什麼簡報派對會爆紅?
就如大學生奈爾描述的,比起傳統派對中的閒聊與玩遊戲,簡報派對能更展現每一個人獨特的屬性。《大西洋》採訪了多位熱愛舉辦簡報派對的年輕人,有人介紹辛辛那提廢棄的地下隧道;有人談論德州一間超大型連鎖便利商店有多乾淨;有人分析至今未被解開的知名謀殺案件⋯。
比起漫無目的地交流,「PowerPoint幫助我們真正專注於我們想要討論的話題」一名青年奧黛麗(Audrey Lapuyade)說。
另一位青年喬治亞(Georgia Perello)附和,「我們能一種以不同方式聚集在一起,教學相長,而不是只是聊天。」
也有人認為,簡報派對象徵了對友誼群體的投注。23歲的霍爾(Oliver Hall)表示,做PPT比買幾瓶啤酒更能顯示你對團隊的承諾,因為這要付諸努力才能實現,「這是一種認同。」
不過,簡報有很多種,為什麼微軟的軟體PowerPoint成為這種活動的招牌?
25歲的斯托亞諾維奇(Lorae Stojanovic)告訴《華爾街日報》,「我們是在微軟Office產品愈來愈盛行的過程中長大的,用這個特別讓人懷念。」
過時的動畫效果,在螢幕上迴旋、消失,勾起童年回憶。
除了懷舊情結,PowerPoint在專業職場中的代表性,也為聚會增添了一種趣味反差。想像朋友們正經八百地在派對中打開PPT,為一個可能很搞笑的主題賣力演說,這種諷刺讓Z世代欲罷不能。
21歲的米拉貝拉(McCall Mirabella)談到她主持的「PowerPoint之夜」時說道,「多數時候,我們都會笑到流淚,或是彎腰喘息,」
對此,微軟受訪時稱這樣的聚會是「創造力和友愛精神的完美結合」。
近年,這些簡報聚會中引人注目的片段,在年輕人的社群媒體中廣受歡迎。在TikTok,相關標簽已經超過4,000萬次瀏覽。更多人透過這個機會執行更大膽的計畫,像是為單身的朋友製作簡報,或是製作投資理財指南。
當新奇成為壓力
並非所有Z世代都沈迷於這種新潮流。
來自愛荷華州的格拉斯(Taylor Glass)表示,現在,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派對,還要做簡報,「感覺就像在學校一樣,你必須做好準備,然後上台報告,最後還要評分,」她說。
雖然這種簡報聚會是很好的學習經驗,可以了解朋友們奇怪的興趣和冷知識,但她短期內不會再參加PPT派對了,「我只是想見見朋友,不想事先做作業。」
也有人認為,PPT這種事就應該留在辦公室,而不是帶回家或私人交誼場所。
「我們必須把工作中的任務變成個人生活中的事嗎?」《Business Insider》的記者史都華(Emily Stewart)在談到PPT狂潮時寫道,「我愛我的朋友,我絕對不想讓他們做這種事。」
然而,厭倦毫無計劃地閒聊的年輕世代,發現「主題報告」的魅力與日俱增。
或許,這是熟悉科技的他們對抗傳統刻板聚會的一種方式,受訪的Z世代安德魯(Andrew Newmyer)說,「我認為PPT派對幫我認識誰是真正的好朋友,」「我現在感覺和一些朋友更親近了,我們之前確實沒有說過那麼多話。」
(資料來源:Atlantic, CNN, WSJ)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