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中美貿易戰交手後的交互調整與第一波轉圜

根據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的最近一期報導,運輸業正面臨第一波的失業潮,因為從洛杉磯港口邊爭取拉貨機會,自川普關稅發布之後,驟減二到三成;在內陸卡車司機的圈內,已經知道要避免載貨到洛杉磯,以免回頭會變成空車。即便遠在德州,小規模的運輸業者也已面臨,出車車資被砍一成五的窘困。
卡車司機公會的理事長指出,運輸需求一旦減少二到三成,立即影響就是失業增加。至於大型連鎖通路商,面對關稅稅率的不確定性,與來自門市末端需求的消費壓力,也開始公告商品價格內含的關稅負擔,以昭公信。
原因無他,今年第一季銷往美國的貨運量大增;只是面對關稅率的不確定性,因而轉往到經貿保稅區做存放。從以客為尊的角度看,既然主要國家跟川普政權談判,期程未定;可實質需求與恐慌性購買都有,那麼唯一能做的就是改提供充足資訊,好給買家做成明智選擇。
居於此一思考,Amazon也傳出要標示售價調整,所反映的關稅比重;卻在報導出現的第一時間,包括美國財政部長與白宮新聞秘書,都接連出面指控這樣的資訊揭露,是具有敵意的政治行為。另一重量級賣場,Walmart百貨,則私下同意吸收關稅負擔,要求中國大陸的採購代理商,直接下單和盡快出貨。
驚人的是,川普總統還親自致電給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並取得其應允,該公司不會批准進一步做標示揭露的告知動作。至於沃爾瑪公司的加工代理,像是在浙江寧波的出口商即表示:「沃爾瑪通知要恢復出貨,而且我方不需承擔加徵的新關稅。」
自川普宣布加徵報復關稅,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大陸的銷美訂單暴跌,可能在四成以上。有趣的改變則是,當美方採購商再不能以長期合作的保證來做要求,中方供應商也順勢改採「離岸價(FOB)」做報價;而不像以往的交貨協議,得配合買方提貨需要,全時程的承擔運輸、倉儲,與退換貨等各類風險。
打台商轉進到中國大陸,因為工資低廉與下單批量的暴增,讓早年上船交貨後風險移交,逐漸反轉到發貨商的身上;甚至還要在美國設倉庫的發貨方式,避免美國買家的猛砍價。因此,眼前因為短供、缺貨,或者僅僅延遲交貨,都逼著美國的大型通路商跳到第一線,由他們來面對消費壓力,跟抗衡美國當朝的執政者。
當然,川普的態度陸續有做修正,最新發展,川普同意在美國境內有製造事實的汽車商,其汽車零組件和生產用鋼鐵鋁等的進口,將能有15%的關稅折抵。
有傳聞甚至表示,即使對中國大陸的報復關稅,川普也考慮向下調整。理由很清楚,川普想要以捆綁採購與高端購買力,來對外砍價;還想搜刮外國智財權與稀有資源等的加值利益;目標遠大但前提還是,美國對外貿易必須能發生,否則砍價多少,再怎麼凶狠也沒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