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暑假到了小孩狂打電動 有「這些反應」可能是遊戲成癮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暑假已過了快一半,對許多孩子來說,這是盡情放鬆、玩耍的時候,有不少人都會花比平常要多的時間打電動。不過有專家近期提醒,讓孩子玩遊戲也不能一味放任,只要有幾種表現,就可能已經成癮。
據《太陽報》(The Sun)報導,遊戲網站 FreezeNova 執行長馬林(Marin Cristian-Ovidiu)表示,遊戲成癮通常會連帶導致學業退步和社交退縮,甚至可能影響健康,家長務必提高警覺,及時介入管教。
馬林指出,遊戲成癮有10大警訊:
1.無時無刻都在想遊戲,即使沒在玩也魂不守舍。2.一沒得玩就煩躁焦慮,出現明顯戒斷症狀。
3.每天玩得越來越久,必須花比之前長的時間才能感覺滿足。
4.想減少遊戲時間卻做不到,屢試屢敗。
5.原本喜歡的活動不碰了,只想玩遊戲。
6.明知道遊戲帶來問題仍繼續玩,身體不適也不管。
7.對家人、朋友說謊,隱瞞自己玩了多久。
8.用遊戲逃避情緒,當成排解焦慮、憂鬱的出口。
9.為了打電動犧牲學校、人際關係。
10.連吃飯洗澡都能省,健康與衛生變糟。
馬林強調,處理遊戲成癮不是「罵孩子」就能解決,而是需要家長的支持與引導。他建議家長應該明確設定遊戲時間限制,不讓遊戲壓縮掉作業與其他活動時間。鼓勵孩子參加體育、藝文或社交活動,拓展螢幕以外的生活。為孩子安排規律作息、留意遊戲內容是否適齡,避免讓孩子玩暴力型遊戲。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能自己沉迷滑手機平板,卻要孩子放下手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