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綠營大罷免割喉割到斷 沈政男懷疑是新潮流給的點子

白沙屯媽進火在即!近33萬人報名疏文約2千張 誦讀估要3小時

川普貿易戰傷害盟友 經濟學人:美失嚇阻力恐棄台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指美國捍衛台灣的決心可能受三項因素考驗,且比許多人想像還快。記者曾學仁/攝影
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指美國捍衛台灣的決心可能受三項因素考驗,且比許多人想像還快。記者曾學仁/攝影

英國經濟學人一日以「一場有關台灣之超級強權危機即將到來」為題報導,指美國捍衛台灣的決心可能受中國大陸考驗,且比許多人想像的更快。

美國戰略專家始終寄望,只要美方能發出可能出兵的可信信號,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會推遲他畢生追求的統一大業。一場台灣相關的戰爭將釀成災難,習近平為何急於將他的政績與中共的未來,賭在恐招致大禍的侵略上?

如今有三項因素已使前述戰略專家的希望更令人懷疑。

其一是在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正喪失嚇阻力。川普及鷹派支持者雖大談「以實力謀和平」,並將他們發動的貿易戰以及戰略軸心從歐洲轉移,描繪為他正將美中對抗置於外交核心地位,但目前貿易戰卻帶來反效果。

川普的保護主義也對盟友造成傷害。台灣面臨百分之卅二關稅,川普還迫使台積電遷廠到美國。澳洲、日本與南韓同樣面臨川普要求與中國脫鉤。儘管不會有亞洲國家即將斷絕與美國的安全同盟關係,這些國家也沒有替代選項,但對捲入台灣相關戰爭的不安將遠大於過去。

其次,中國正精進包圍台灣與「灰色地帶」戰術,避免孤注一擲的直接入侵。此舉在削弱台灣主權,並讓台灣人民懷疑美國是否會在台灣遭入侵時伸援。許多民間商船恐會遵守中國對台的封鎖措施,國際社會對中國此舉的批評也不強硬。自前年以來中國展開外交攻勢,已有七十國表態支持北京「一切促統作為」,為其提供掩護。

其三,雖然幾乎沒有台灣人想被中共統治,但台灣政局卻陷入兩極化與自滿中。去年總統和立委選舉後,賴清德總統與國民黨、民眾黨占多數的立法院「共享權力」。引發政治僵局,使台灣難以採取決定性的措施來提高國防預算、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或對台灣恐爆發的危機做準備。賴總統針對中國滲透的嚴厲措施已適得其反,加劇台灣內部的兩極化。

即使川普在貿易上讓步,這三項因素仍可能在台灣內部引發惡性循環。若美國保台的承諾動搖,台灣恐失去抵抗的決心。若台灣不準備自衛,美國也將不太可能伸援。台灣會漸漸在未發一槍下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儘管川普可能選擇在任何時候逐步升高對抗,但為了避免與中國爆發核戰,可能就讓台灣失守,或與中國達成實質上放棄台灣的交易。

這將重創台灣民主,這未必終結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但美方將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共軍可因此空出資源並拓展影響力。美軍則將必須從第一島鏈轉移到連結日本與美國屬地關島的第二島鏈,美國的亞洲盟友也將需要締結新的經濟與軍事條約,以再次取得美方的保證,否則就可能自行研發核武。

國防預算 川普 美國

延伸閱讀

「他們活該!」川普再槓美國一流學府 取消哈佛大學免稅地位

大學畢典也不放過…川普宣揚百日政績 炫耀科技大亨「拍我馬屁」

中研院調查:川普執政6成民眾憂美中協議損台

川普再出手!削減資助美公共媒體PBS及NPR 控報導存在「偏見」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經濟學人》對台灣的示警與應對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再度發出警告,台灣可能在無戰爭情況下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因三大關鍵變化正削弱美國對大陸的威懾力。

新加坡媒體:台灣民主表象猶在 內涵正逐步流失

新加坡聯合早報台北資深記者莊惠良3日發布評論《台灣民主異化》指出,民進黨政府近日一系列持續緊縮言論自由、整肅異己等民主倒...

對投票結果沒絕對把握 民進黨不樂見大罷免變政黨對決

國民黨4月26日舉辦「戰獨裁」凱道大遊行,號稱超過25萬人參加,雖然民進黨公開批評,該遊行文不對題,也沒有合理性可言,但內部評估,426透露出的關鍵政治訊號為「大罷免情勢上升為全國性的藍綠對決」,這並不利於綠營,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將是,指標人物之一的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可能將淹沒在政黨對決氛圍中,綠營強力凸顯的個人形象恐被淡化。

【即時短評】「綠色恐怖」耳語蔓延 賴政府不能等閒視之

「賴十七條」出爐後,民進黨積極推動國安法制修法,並加大審查公務員是否「忠誠」力道。現在連綠營基層也浮現質疑聲浪,憂心只要...

不想惹事 國安紅帽讓里長參訪、學術交流都趨緩

兩岸氛圍風聲鶴唳,台人赴陸交流成為稍有不慎,便會引來政府以國安之名「關切」的事情。有里長說,他每次到大陸交流,從不談政治...

修國安法「擴及全民」? 綠基層也憂誤踩紅線

共諜案連環爆,民進黨力拚修國安法,綠委蘇巧慧質詢時提到,坊間都在傳跟中國扯上關係,政府就會怎樣怎樣,要求政府講清楚怎樣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