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一輪貿易談判今啟動 打開中國市場成關鍵

美、中兩國代表28日起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新一輪貿易談判,中國對於出口的高度依賴可能成為關鍵;但就算達成協議,也未必能幫助北京平衡其經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希望談判時能提及這項議題,還有中國向俄國及伊朗採購原油,削弱美國對這兩國經濟制裁的力道,也可能將是談判另一重點。
上周川普總統宣布與日本、印尼及菲律賓相繼達成貿易協議,27日再宣布與最重要貿易夥伴之一的歐盟達成課徵15%的關稅,美中談判出現突破的希望大增。
美國希望中國做到兩件事:首先是美國、歐盟要求中國削減許多產業過剩的產能,例如鋼鐵及電動車,再來便是採取行動增加中國消費者的內需,如此中國經濟可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貝森特表示,雙方可以談談最顯而易見的事,就是中國必須做再平衡,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出口占比近三成,不能再更大了,可能還應該縮減。
中國對這項命題並不陌生,想克服也已耗時多年,出於內政的原因較大,而非想減少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出超。
貝森特前一任的財長葉倫(Janet Yellen)去年中國行就指出產業政策是焦點,她責備中國政府的補貼,讓「不自然的中國廉價產品」泛濫全球市場;歐盟主席范德萊恩24日赴北京開會時也指出,中國補貼其境內生產的電動車,讓歐盟祭出關稅理直氣壯。
1980年代,美國製造業被日本出口品如豐田、新力索尼壓垮,因此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提振國內消費者開支。經濟學者長久以來都認為,中國一樣必須轉為消費帶動的經濟體。消費者開支占中國經濟不到四成,相形下在美國占到將近七成,日本約54%。
中國高層有談到工廠產能過剩,國內消費開支疲軟,是長期問題,過去20年尋求各種方法想再平衡經濟,脫離加工出口,而且大舉投資在水壩、道路、鐵路等各類基礎建設。
激烈的價格戰也迫使官媒出現批判文章,表示各公司是在「逐底競爭」,不顧品質乃至工業安全,只求削減成本。
因為中國政府大力支持,中國製造業已擴張到海外,雖然在當地能賣到較好價錢,但仍傷害到當地的競爭者,引發政治反彈。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