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經濟學成必讀新顯學!川普2.0時代求存自保5點須知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炮火四射,不僅讓世界各國政治人物雞飛狗跳、震撼全球股匯債市,還觸動當代思潮轉變。為理解並因應這種新世局,學者、投資人和企業領導人正加緊研究一種新顯學—地緣經濟學(geoeconomics)。
金融時報報導,地緣經濟學原本是冷僻字眼,因為與20世紀以來盛行的自由市場智識框架格格不入。長久以來,西方專業人員喝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奶水長大,職涯也奠基於這種觀念,亦即認定主宰一切的是理性的經濟自利,而非齷齪的政治。政治不過是經濟的附屬品,而不是倒過來。
然而,川普2.0對全球發動貿易戰,把科技、貿易、金融和軍事政策全都混為一談,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標準來看簡直不可思議,這反映世界局勢已轉變,變得以政治角力遊戲掛帥,經濟反倒退居次位。產官學界於是紛紛研究起地緣經濟學,以理解政府如何能運用經濟和金融政策,來玩政治角力遊戲。
數十位經濟學者上周末出席華盛頓一場研討會,他們來自知名學府和國際機構,熱烈討論地緣經濟學現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基爾大學和史丹福大學擬擴充地緣經濟學課程,國際貨幣基金(IMF)、米爾肯研究院、大西洋研究所也有此打算。美國前財政部官員艾里瓦利斯呼籲企業增設「地緣政治長」(chief geopolitics officer,CGO)一職,在商務和治國界線日益模糊、「裁判」(政府)改變遊戲規則的今天,引領公司趨吉避凶。
由於涉及切身利益,投資人和企業領導人宜掌握當前地緣經濟學論辯的五大要點:
一、地緣經濟學變得熱門,標誌著當代思潮的重大轉捩點
回顧歷史,思潮變遷一再發生。例如一世紀前,全球主義(帝國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願景)曾盛極一時,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退潮,由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政策取而代之。二次大戰後,凱因斯經濟學開始變得根深柢固,但到1980年代,自由市場新自由主義興起,取代了凱因斯主義。
當代思潮鐘擺如今再度轉向,似乎正朝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保護主義傾斜,儘管很少人認為會以目前形式就此定型。
二、政府不再「只是」聚焦本國「絕對」福祉,也專注於「相對」福祉
區分這兩者的差別很重要,因為絕對福祉心態有利於貿易合作;但若把國際競爭置於首位、凌駕本國福祉考量,這種心態也就隨之瓦解。
川普痛批美國一直被對手國「占便宜」,正反映這種心態轉變。
三、中國大陸挑戰美國的支配地位,是這種相互較勁的背後因素
避險基金界名人達里歐(Ray Dalio)在即將出版的新書中指出,這種模式過去早已屢見不鮮,衝突很少會迅速、順利化解,在涉及一波債務周期的時刻尤然。
四、美中訴諸地緣經濟策略,其他國家為求自保,也紛紛跟進
歐洲央行(ECB)正快馬加鞭發展數位歐元,沙烏地阿拉伯積極研發自己的技術組合,日本則在貿易談判桌上打出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王牌。由此可見,科技、貿易、金融和軍事政策,如今都混在一起,這現象在新自由主義時代不曾見過。
五、產業政策回歸
這股趨勢由美國前總統拜登啟動,在川普2.0上台祭出關稅後變本加厲。法斯圖(Marc Fasteau)和福萊徹(Ian Fletcher),這兩位備受MAGA(讓美國再度偉大)支持群眾愛戴的經濟學家,在合著的新書《美國的產業政策》中既鼓吹關稅,還強調有必要推行其他產業政策,並舉南韓、日本、中國大陸和德國是值得仿效的榜樣。
川普會不會按他們的建議行事,尚未可知;但「由政府依照國家利益形塑商務」的觀念,顯然在美國的接受度日增。這勢必逼得歐洲和其他地區跟進。
總之,思潮丕變可能嚇壞許多人,但別指望智識鐘擺迅速擺回新自由主義—即使美國敲定一些貿易協議,也難逆轉這股潮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