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爭議持續將近50年!「公館圓環」正式宣告拆除走入歷史

公館圓環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與基隆路的交會處,形成七條道路交織的複雜路口。建於1968年的公館圓環,隨著都市發展與車流日益新增,連續7年成為北市肇事熱點第1名的路口。關於圓環的存廢問題多次引發討論,直到2025年才正式決定拆除。
隨著台北市的快速發展,公館圓環的交通問題日益凸顯,早在1968年12月,台北市政府的交通督導會報中就已指出:「公車處公館站遷移後,慢車道破爛不堪,圓環路面有欠平整,槽化島與目前交通狀況不能配合,有待重行規劃與整理。」當時市政府已決定整理公館圓環,以利交通。
1971年,為配合福和橋的興建,基隆路南端延伸至福和橋頭,並全線拓寬為柏油路面,同時重新分段。原本的基隆路末段舊線則於1973年新路通車後改名為舟山路,改變了公館地區的交通樣貌,而且並沒有通盤考慮到公館圓環原先的作用,在這個路段埋下了交通隱患。
到了1979年,隨著福和橋通車後來往永和的車流大增,公館圓環對交通流量形成了明顯的瓶頸,開始引起各界對其存廢的討論。當時已有人主張拆除圓環,將路口予以槽化並裝置號誌;但也有人提議保留圓環,只需在基隆路與福和橋頭間興建一座跨越羅斯福路的陸橋。
隨著台北市交通量的持續增加,公館圓環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據統計,該路段自2018年起連續7年登上台北市交通事故熱點榜首,被市民戲稱為「死亡圓環」。上有高架橋、下有地下道,中間還有圓環,讓汽機車與行人都處於高風險地帶。
雖然過去數度傳出改建的聲音,但因地下道內有大型自來水管與抽水設施難以搬遷,使工程一直無法進行。直至2025年,台北市政府終於拍板決定拆除圓環、填平地下道,改建為傳統十字交叉路口,並將原有公車專用道移至地面。
羅斯福路公館圓環 是否拆除引起爭議1979-10-24/聯合報/07版/
【本報記者 劉玉磬】台北市政府鑿於北市羅斯福路公館圓環對交通流量,已形成了瓶頸,對疏導交通產生了反效果,現已決定全面改善,但對如何改善,卻引起了爭議。
近幾年來,台北市因成長快速,許多交通道路設施,早已不能配合交通量的驟增,以致經常造成交通壅塞。特別是重要道路口的圓環,因而市府對圓環的存廢及如何改善的問題,困擾不已。
台北市的圓環,多係舊有都市計劃研訂。當初,市區車輛及行人較少。近十年來,由於市區人口及車輛快速成長,交通量也隨之遽增,市區圓環大都未能有效及時疏導各個方向的車流,時常形成嚴重壅塞現象。市府有鑿於此,曾就市區圓環分別加以檢討,權衡輕重緩急,先後拆除民權東路圓環、康定路與成都路口圓環及和平西路與重慶南路口圓環等,然後配置標誌及標線,績效不錯。
市府就因為這個理由,決定明年初即配合輻和橋拓寬工程,同時改善公館圓環。
在市府決定改善公館圓環後,有人主張祇需將圓環拆除,然後將路口予以槽化,並裝置號誌及標誌即可。但又有人主張圓環不須拆除,仍維持原狀,祇要在基隆路與福和橋頭間,興建一座跨越羅斯輻路的陸橋,即可徹底改善該路口的交通。
目前,公館圓環造成交通壅塞的原因,主要是自台北通往永和或由永和前來台北的車輛太多。若以陸橋由基隆路直通福和橋頭,對由基隆路穿越圓環往返永和的車輛,將會便捷很多,也可以說是解決交通問題的一勞永逸之計。(下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